当前位置: 首页 > 德清史志 > 史志动态 > 史志信息

我室任茹香同志获“打卡浙江红色名片”征文大赛一等奖

日期:2024-02-21 浏览次数: 信息来源:德清史志网 字号:[ ]

近日,由省委党史和文献研究室、省档案馆等单位主办的,浙江广播电视集团融媒体新闻中心等单位承办的“打卡浙江红色名片”征文大赛获奖名单正式出炉。中共德清县委党史研究室任茹香同志撰写的《重访莫干山上的毛主席足迹》征文喜获一等奖。

据悉,本次大赛从2023年11月上线,邀请全国网友打卡浙江100多家省级党史教育基地和红色场馆,记录所见所学所悟,深入挖掘红色故事,讴歌革命先辈舍生忘死的丰功伟绩和浙江在党的领导下发生的巨大变化。大赛共征集作品近600件,吸引了党史、文旅、方志等众多单位投稿,以及大中小学生参赛,最终评选出一等奖5名,二等奖10名、三等奖15名、优秀奖20名以及优秀组织奖8个。





下附《重访莫干山上的毛主席足迹》一文



重访莫干山上的毛主席足迹

德清县委党史研究室 任茹香

莫干山素有“清凉世界”之称,在20世纪之初就与庐山、北戴河、鸡公山一同被称为国内四大避暑胜地。相传因春秋末年,吴王阖闾令莫邪、干将在山上铸剑而得名。这里茂林修竹,清泉竞流,四季景色各呈异彩,吸引了众多中外游客。1954年初,正在杭州主持制定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的毛主席曾来莫干山一游,并留下了诗一首。那便是脍炙人口的《七绝·莫干山》。


初冬的一个早晨,我和家人再一次登上了莫干山,寻访毛主席留下的足迹。得益浙江这二十年坚持实施“千万工程”,整个德清都是一个大景区。沿途道路平整宽阔、屋舍鳞次栉比,空气中弥漫着黄叶的清香。时节虽已是初冬,莫干山镇却依旧保持着深秋的景致。


车行过莫干山西山门,便开始绕着山路正式登山了。沿途枫叶层层烬燃,在一片绿海中尤为显眼,远方依稀可见云雾缭绕,又仿佛还能听到几声鸟鸣。正读一年级的小娃娃见此景,竟自发地背诵起新学的一首诗《画》:“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他一念完,安静的车子内顿时充满了欢声笑语。虽然春已去花亦不在了,但山水依然有色。莫干山,你可真不愧是大自然精心绘制的一副山水画呀!


根据《王芳回忆录》,毛主席是1954年“元旦后的初春”上莫干山的,那天气候虽然比较凉,但阳光明媚,天朗气清。晴冬上莫干山,想来应是极美的事。毛主席到山上后,先看了芦花荡、剑池等景点,接着到山庄别墅——皇后饭店吃中饭。稍事休息后,又兴致勃勃地到了塔山、炮台山等主峰观赏山野风光。


莫干山虽不大,但要逛遍全部景点,行程还是挺紧凑的。特别是在芦花荡到剑池这一段,汽车无法通行,只能徒步。芦花荡饭店门口有一颗巨大的银杏树,说是已逾百年。我们稍作停留,看那银杏叶在晨曦中轻轻摇曳,如同一把把金黄色的小扇子,听它诉说时光的秘密,感受岁月的沉静。接着,我们穿过一片橙红色的枫树,在漫山遍野的竹林中拾阶而下。呼吸间,是那竹林阵阵清香,俯首间,看那一棵棵竹子立根破岩,他们好似长得毫无规律,却又一样的傲骨铮铮。据说毛主席最爱的就是竹,凡是他居住过的地方基本上都种有竹子。同时,他又很关心竹业的发展,在1958年还作出过“竹子要大发展”的重要指示。不知他置身于这片竹林时,心境是否增添一分安宁。


匆匆走完剑池小道,我们便去了毛泽东主席下塌处。这套二层别墅位于景区南部一座小山峰上。外立面为整齐的青色石块,门框和窗框是绿色的,顶有的是拱形的,有的又不是,但一眼望去并不觉得凌乱,反而和外墙融为一体,看起来简单大气。别墅前有一排整齐的梧桐树,秋风刚起,树叶便已迫不及待地回归大地的拥抱,因而树枝上只留些许几片老叶了。但此处的梧桐却毫无萧条之意,因阳光充足,反倒是为小别墅增添了几分暖色。站在别墅前的平台上眺望远方,只见竹涛林海环绕,山野与村落和谐相映,入目所见皆是郁郁葱葱的山景,真正是“群峦起伏如沧海,直欲乘风破碧澜”。


此处,应是观赏莫干山全景最好的位置了。而此时,又正是莫干山最美的季节!


我不禁想象,在半个多世纪之前的莫干山上,或许也是在这里,毛主席眺望远方,想到这清风从此不用买,这林海从此属于人民,便对一旁陪同的浙江省公安厅厅长王芳说,莫干山应当成为全国绿化的典范,你们山东一半地方的绿化像莫干山,你的名字就可以改了。


来过这里的朋友都会听导游讲起这个故事。在来莫干山前几天,正好有人向王芳同志提议道,你这么一个山东大汉,名字却像个女人似的,建议改一改。王芳说那就把草字头去掉嘛,可毛主席却不同意。他说,山东的绿化那么差,到处荒山秃岭,什么时候山东绿化搞好了,王芳再改名字不迟。

莫干山上的毛泽东主席下塌处——莫干山风景区126号别墅


好像是几句戏语,又仿佛再认真不过。原来早在70年前,毛主席就已经有了保护绿水青山的超前意识。每每听到这类故事,我总是感叹,毛主席真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来看这新中国、来看这世界的。不!他本身就是一个巨人。新中国这几十年来的历史也无数次地证明了毛主席的高瞻远瞩。或许在当时有很多人并不理解他,但正如周恩来总理说的一样,最后证明,他总是对的。譬如这莫干山脚下的老百姓,原本也曾深受血吸虫病祸害。可就在毛主席来莫干山的第二年,他就作出“一定要消灭血吸虫病”的指示,发动广大人民群众发扬敢与天斗的意志,在全国范围内消灭了祸害中华民族数千年的血吸虫病,让“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成为历史。难怪王震将军晚年会说,“毛主席早看我们五十年。”


进入毛主席下塌处,左侧主厅是一副巨大的毛主席雕刻图和他的诗作《七绝·莫干山》,全诗为:翻身跃入七人房,回首峰峦入莽苍。四十八盘才走过,风驰又已到钱塘。

毛主席下塌处的毛主席画像和他的诗作《七绝·莫干山》


这首诗读起来朗朗上口,我想毛主席应是在游览莫干山后诗兴大发,回到杭州泼墨挥笔,一气呵成。毛主席当时乘坐的,是斯大林赠送的7座“吉斯”牌吉普车,故而被他戏称为七人房。而“回首”两字,不正是说明毛主席对莫干山的依依不舍之心么?


莫干山无疑是给毛主席留下了美好而深刻的印象。来莫干山的这次浙江之行,是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第一次来浙江。《七绝·莫干山》又是毛主席在浙江留下的第一首诗。不仅如此,在1957年7月召开的上海干部会议上,他还以莫干山为例来表达他的哲学思想。那天,他讲道:“世界上的事情总是曲折的。比如走路,总是这么弯弯曲曲走的。莫干山你们去过没有呀?上下都是一十八盘。社会的运动总是采取螺旋形前进的。”


让我疑惑的是,毛主席提到莫干山时,一时说是四十八盘,一时又说是一十八盘。这莫干山到底是多少盘呢?事实上,莫干山并不高,最高海拔也仅718.9米。但山路确实蜿蜒曲折,好几处路段不过短短数十米便有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更何况,这大转弯路段还颇为陡峭,有的坡度可达三五十度。因此,若不是常走山路的老司机,还真可能被困在路上,上下不得呢。


在读到毛主席的《七绝·莫干山》后,每次去莫干山,我总是有意识地想要数一数这莫干山的山路究竟是上下都是“十八盘”又或是“四十八盘”,可没有一次数清楚过。面对这诗作,我忍不住道出心中的疑惑,却也知道这个问题也许无解。可没想到耳畔却传来一道不紧不慢的声音:“毛主席所说的四十八盘,也许并非是确切的数字48,而是借用了宋代诗人范成大所写的一首哲理诗《四十八盘》。那诗最后两句是‘若将世路比山路,世路更多千万盘。’”我顿时眼前一亮,正想夸一夸先生博学,却见他正注视着手机屏幕。哦!原来他是现学现卖啊!


如果说毛主席所说的“四十八盘”,是指莫干山山路的曲折,那么“一十八盘”,也可能是借用了泰山十八盘的典故,来表达莫干山盘山公路的艰险吧。如此一来,我顿时茅塞顿开。在新中国成立之初,虽然各项事业都向好发展,但土地革命、镇压反革命运动、抗美援朝战争……哪一个不是千难万险呢?毛主席虽有“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的智慧,可在面对这些交错堆积的困难时,其心境不正是如同行路人面对这山路艰险么。


再一次重温毛主席下塌处的展陈,突然发现其中一张照片,是毛主席开怀大笑的特写。革命人总是乐观的,就好像毛主席的诗词,总是洋溢着革命豪情和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深深地感动着我们。“四十八盘已走过,风驰又已到钱塘。”这不正是表达了毛主席打不倒的革命韧性么。同样是观山,有人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可毛主席却保持了“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的自信。站在毛主席曾驻足的莫干山上再读《七绝·莫干山》,果然会有不一样的心情呢!



分享到:

备案序号:浙ICP备10203670号 网站标识码:3305210002 公安备案 33052102000294

主办:德清县史志办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1024×768以上分辨率浏览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