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德清人文 > 英溪笔谈

南宋刘瞳《余英志》考略

日期:2024-04-01 浏览次数: 信息来源:德清史志网 字号:[ ]

【提  要】《余英志》是一部与德清有关的重要地志作品,为南宋武康人刘瞳所撰,大约亡于明末。该书除《宋辽金元方志辑佚》辑佚文七条外,尚未见有辑本。从现在的佚文看,涉及到建置沿革、坊巷乡里、山川河渎、洞坞湖渚、官制公廨、祠庙寺院等方面的记载,甚至还有说部形式的方外内容,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以及一定的文学价值。

【关键词】刘瞳  《余英志》  史料  价值



武康之有专志,始于宋刘瞳撰《余英志》,迄后府、县志修纂时屡有引用,是一部研究武康地区地理、历史的宝贵材料。可惜早已亡佚,不可复见旧观,然其内容仍可散见于历代府志、县志及前人著述中。《余英志》现存的佚文虽然不多,但也为我们探讨其价值提供了有效的文献资源。笔者拟从成书与亡佚情况、辑佚情况、史料价值、文学价值及文化内涵等方面进行考论,望方家指正。


一、《余英志》撰述及亡佚情况

刘瞳,号北溪,武康(今浙江德清)人,宋宁宗庆元四年戊午科乡贡进士,邑孝廉。生卒年岁不详,生平事迹不详。


嘉泰《吴兴志·卷十八·事物杂志》载:“《余英志》,庆元中进士刘瞳撰。”《舆地纪胜·卷四·安吉州碑记》载:“《余英志》,庆元中进士刘瞳撰。”《文渊阁书目·卷十九·旧志》载:“《余英志》,二册。”从这些记载及其对《余英志》的分类看,《余英志》的内容当较为博洽。而观现存《余英志》佚文,内容确实详实,涵盖了地理沿革、坊巷乡里、山川河渎、洞坞溪渚、邮驿学校、古迹艺文、桥梁物产等方面,甚至有方外人物笔记体小说的记载。


从《余英志》现存佚文的各种内容比重看,山川、寺庙为后世引用最多,建置沿革、坊巷乡里占其次。它若官制、陵墓、县令题名、物产、碑碣等内容,也偶为所引,这也体现了《余英志》记载丰富、体例详略得当的特点,可谓之武康历代方志之源。


明代骆文成盛在嘉靖《武康县志·后序》中说到:“武康旧有《余英志》,盖宋举人刘瞳作,而今无复存矣。”由此可见,最晚在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刘瞳所撰《余英志》已亡佚。


二、《余英志》辑佚情况

《余英志》辑本不多,仅见《宋辽金元方志辑佚》辑佚文七条,其中六条辑自《永乐大典》卷二二七六、二二七九、二二八一(湖字)中《吴兴续志》所引,一条辑自《舆地纪胜·卷四·景物上》,遗漏颇多,且“莫干山”误为“莫乾山”。笔者自历代府志、县志及前人著述中辑得失采者若干条,兹录于后(见附录)。


限于篇幅,《附录》所列,仅为内容不同者。文字略有出落但来源不同者,可详见德清县地方志编纂室整理的《辑本<余英志>》。


三、《余英志》的史料价值

武康县始置于汉之初平年间,“武康”之名由于晋,自吴至今,更属于湖州、杭州者凡七,而定于太平兴国之四年。建炎南渡后,宋室定都临安,武康遂成近畿之地。刘瞳《余英志》中记录了不少武康地区历史、物产等方面内容,为后人了解和研究宋及宋以前武康地区保存了重要的文献资料。


(一)建置、地名。《余英志》首次完整记载了武康建置沿革情况,如“晋太康三年平吴,以平阳郡有永安县,改曰永康。惠帝永元九年改元永康,以年号同,始改曰武康”。“大业十三年,复置吴兴郡,武康又属焉。唐武德四年,贼李子通攻陷郡县,以武康置安州,又改曰武州。子通平,唐因之。七年州废,县复隶湖州。”


《余英志》不仅述及武康建置情况,还记述了德清建置的来龙去脉,如“天授二年,邑人戴德永上疏言‘武康二十乡,其十五乡枕临溪泽,有舟楫之利,请以其地置武源县。’天宝元年,改为德清。”这段文字记述涉及到德清县建置的历史细节。《旧唐书》云:“德清,天授二年,分武康置武源县。”《新唐书》云:“德清,上。本武源,天授二年析武康置。”新旧《唐书》只记述了建置的时间和范围,而《余英志》则记述了德清建置的具体原因和区划数量,具有较重要的史料价值。


又如,对于德清人沈约在《宋书·自序》中所说的“史臣七世祖延始居县东乡之博陆里余乌村”,《余英志》则对其早有确认,“余乌村,今德清县之乌山其地也。”虽然后世对“余乌村”的地理位置众说纷纭,孰不知八百余年前《余英志》早有定论。


《余英志》还记述了一些重大历史事件中有关武康地区的记载。如赤眉城为汉末赤眉之乱,邑人垒石城以御寇;牙门城,为梁侯景寇建业时,邑人司徒长史、牙门将军沈长春率领宗族成员筑城以抗。这些记载,从侧面反映了在当时时代风云变化的背景下,德清人民勇于拼搏、敢于创新、保卫家园的奋斗精神。


《余英志》对历史事件发生的具体时间和原委记述细致中肯。如封山之名,为“所封之地,官禁樵采,故名封山。唐天宝六年,改名防风山。“铜官山,天宝六年,改名武康山。”另外,《余英志》还记载了一些历史人物的事迹,如毛滂、程九万在任武康知县期间,轻徭薄赋,奖耕重桑,百废俱兴的卓著政绩,僧维琳作诗止伐的感化传闻,或有史可映,或可补史之不足。


(二)山川祠庙。现存的《余英志》佚文中,山川和祠庙的记述较多。有莫干山、狮子山、封山、禺山、石城山、武康山、金鹅山、响应山、乌回山、独苍山、凤咮山、招贤山等山,有烟霞坞、五官渎、风渚湖、碧玉潭、余英溪、鄱阳汀等。而这些记载,均为历代县志直接引用。同时,更说明了历史上一些溪渚川渎不复存在的原因:“县四围皆山,独东北隅小缺。自绍兴以来,民之匿户避役者,多假道流之名,家于山中,垦开岩谷,尽其地力。每遇霖潦,则洗涤沙石,下注溪港,以至旧《图经》所载诸渎廞淤者八九,名存实亡。”


《余英志》中,对于寺庙的记述亦很丰富。从现存的佚文看,有关大慈寺、证道寺、静林寺、禅静寺、皇觉寺、体寂院等记载,远比嘉靖《武康县志》详尽,更为道光《武康县志》完整吸纳。


(三)物产与风俗。现存佚文中涉及武康物产的不多,但很特别。同治《湖州府志·舆地志·物产》和《湖雅·卷六·鱼之属》均有“金鱼”条,皆引自《余英志》所云“金山厓下有泉,产鱼多金色。”而后之武康县志物产一门中均无此记载。


四、《余英志》的文学价值

《余英志》现存佚文具有较强的文学性,涉及到神话传说、志怪记述和山水描写等方面。


(一)神话传说。《余英志》中碧落侍郎沈羲的记载,充斥着浓重的神话色彩。其云:沈羲,吴兴人。躬耕于野,弃耕具而亡,家人求之不得,自是声迹窅绝。子孙相传以为羽化,邑人莫之信也。齐永明二年乃归,访旧庐谓其耳孙曰:“吾为汝家四世祖,在西蜀之西以符药治病,有活人功,上帝授我白玉简,为碧落侍郎,今归以告汝,”倏忽不见。邑人闻之骇异,遂以其地建道观,设祠塑像以奉之。事见《太平广记》。今观之东偏环翠堂,有唐人诗云:“碧落新除沈侍郎,便驱旌节治东方。不知今夜游何处,从者皆骑白凤皇。”宋崇宁、大观间,有内庭女道官炼师孙千霞,梦一道士披采霞衣来,言曰:“吾武康人也,在碧落中有仙职,时薄游尘世,与道观里域真官为邻,与子有宿缘,他日当相遇于彼。”千霞觉而茫然,不知武康为何地。及靖康之乱,避难南方,依直省官石防御者家于德清之苕村,始知武康为吴兴属邑。一日石氏设大醮,羽衣毕集,邑之主观道士姜景良与焉。千霞具以梦告,景良曰:“即吾邑沈羲也,初堂在里域真官之左。”千霞感慨流泪,亟造延真观,焚香设礼,瞻仰塑像,拜而起曰:“真吾梦中所见也。”遂捐橐中金遍施黄冠而去。千霞后于富阳泰元山建紫霄宫,其徒数百人,年八十有九,忽颔髭蔚然丛生,越三年羽化。真异人也。见《余英志》。


此则神话虽出自葛洪《神仙传》,不同的是《余英志》续写了沈羲在齐永明二年、宋崇宁大观及靖康年间发生的事,前后时间跨度六百余年,光怪陆离,具有浓郁神话气息。这样的浓厚气息,或许与两宋确立儒教为统治思想的同时,宣扬信奉道教,提倡佛教的宗教政策是分不开的,这也能从《余英志》所载志怪记述中得到印证。


(二)志怪记述。唐宋时期盛行志怪小说,《余英志》亦有此类志怪灵异记载。“体寂院”条云:“佛日禅师居此院,道行高洁,常有一虎一鹿随之。一日,虎独归而鹿不至,师意虎害鹿,薄责之。虎屏气徐出,须臾负一死鹿至前。虎亦毙,师并瘗之,号虎鹿冢。”这段记载,字数不多,但记事有来源,文辞清丽,又类纪实性书写,充分体现了佛教“自善其意”的感化思想,想来广为百姓接受,故而采入《余英志》。


(三)山水描写。宋时武康,近畿之地,山川清丽,无疑会是文人骚客的歌咏对象。《余英志》现存佚文中也保留一些对于武康山水的记载,如前所列的山川、河渎、洞坞、溪渚等。现存佚文中对武康山水记载虽多为零散的片言只语,也有少量完整生动的。如对响应山的记述:“有龙湫在山下,水色正碧,名玉石响,又名大响岩。岩前有小泓,名小响。正元中,于頔改玉石响为碧玉潭。定光僧院,栖岩腹中。有小池,池上有濯缨亭,又有一壑轩,院后缘石磴抵谷中,有断崖瀑泉二十余丈,下有潄玉亭。”这段记载,由近及远,层层深入,将响应山的总体形态和人文历史描述的生动而传神,是一篇典型的山水游记,充分体现了刘瞳对山水审美的洞察、鉴赏能力和文学功底。


《余英志》中还有一些简洁生动的写景片段,如对烟霞坞(烟霞洞天)的描写:“林麓之胜,号称洞天。中有龟岩,岩上有亭曰藏天(春)。岩前瀑布,下灌岩谷,声激如雷。有桥亭,名挂云,最为绝胜。壑外梅花,绵亘数里。”刘瞳以远景的视角概括描写,给人一种“别有天地”的恢阔之感,让人遐想千年。


综上所述,刘瞳在《余英志》中记述内容应当是丰厚的,现存佚文仅是吉光片裘。但不可否认,现存《余英志》佚文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其所体现出的文学价值也对后世德清志书的纂修产生着深远的影响,时至今日,于地方文史而言,仍有着重要的参考查证作用。然“欲窥全豹妙”,还当进一步用心辑佚。书此以志。




附录:


《余英志》新增辑补佚文


1、武康县  汉为乌程余杭之境,初平中,始分二邑置县,名曰永安,属吴郡。…《余杭志》(注:按《永乐大典》,《余杭志》当为《余英志》之误)以沈约博综群书,世居武康,自吴至梁历年未远,以约之言为正。…《余英志》曰:“晋太康三年平吴,以平阳郡有永安县,改曰永康。惠帝永元九年改元永康,以年号同,始改曰武康。”…《余英志》曰:“大业十三年,复置吴兴郡,武康又属焉。唐武德四年,贼李子通攻陷郡县,以武康置安州,又武(注:武,按《永乐大典》,当为“改”之误)曰武州。子通平,唐因之。七年州废,县复隶湖州。”——出嘉泰《吴兴志》

2、桂枝坊  《余英志》云:“在文会里,绍兴十三年建。”——出同治《湖州府志》

3、杏坛坊  《余英志》云:“在懋德里,绍兴十三年建。”——出同治《湖州府志》

4、封山  按《余英志》云:“古防风氏国也。所封之地,官禁樵采,故名封山。唐天宝六年,改名防风山。上有风公祠,故又名风公山。祠废已久。”——出成化《湖州府志》

5、禺山  《余英志》云:“按《史记》,禹十二世帝厪立。而《旧图经》云‘帝禺居此山’”。《统记》云在县东南三十里,《余英志》亦云三十里。——出嘉泰《吴兴志》

6、石城山  《余英志》云:“夜有神光,其大如毂,往来山腰,倏隐倏见。山颠平坦,有洗马池。”——出嘉泰《吴兴志》

7、武康山  《余英志》云:“六年,本名武康山。天宝六年,改名铜官山。”“山下有两坎,号铜井。”——出嘉泰《吴兴志》

8、铜官山  《余英志》云:“世传吴王濞采铜之所。山下有两坎,号铜井,深数丈,方圆百丈。井傍有石燕洞。”——出成化《湖州府志》

9、金鹅山  《余英志》云:“山与德清交界。山枕溪流,时有金鹅出没。”——出嘉泰《吴兴志》

10、金山  《余英志》云:“在县南三十里。”“一名金车顶。其土赤埴,山岩有泉,产鱼有金色。”——出嘉泰《吴兴志》

11、响应山  《余英志》云:“有龙湫在山下,水色正碧,名玉石响,又名大响岩。泉有小泓,名小响。正元中,于頔改玉石响为碧玉潭。定光僧院,栖岩腹中。有小池,池上有濯缨亭,又有一壑轩。院后缘石磴抵谷中,有断崖瀑泉二十余丈,下有潄玉亭。”——出嘉泰《吴兴志》

12、覆船山  或云“山有巨石横亘,状如覆船。”见《余英志》。——出嘉泰《吴兴志》

13、乌回山  《余英志》云:“或以群鸟翔集名山,或以山势纡回,故名。”——出嘉泰《吴兴志》

14、白鹄山  《余英志》云:“与青山见《隋·地理志》,为郡山之望。”——出嘉泰《吴兴志》

15、独苍山  《余英志》云:“阴阳家有《寻山拯龙歌》,言:吴兴郡主山,惟苍与卞。苍即此地,卞在郡城北。此山冈来自鄣南天目山。故老相传,郡城造永宁仓,岁有水患,虽增筑不能御。有异人告主者,取武康苍山土筑之吉。因凿山取土,土流血而仓始基,迄今无水患。山色苍赤,殷然如血。”——出嘉泰《吴兴志》

16、仙台山  《余英志》谓黄初平炼丹处,山顶有台,台北有逍遥堂。——出嘉靖《吴兴掌故集》

17、凤咮山  《余英志》云:“其山有三,一在北,首枕郭林溪,为凤咮;一在县东北怀德里,为凤翅;一在县东南千佛寺侧,为凤尾。——出嘉靖《吴兴掌故集》

18、羊没山  《余英志》云:“黄初平尝牧羊于此,伤山之草木。初平叱之,羊化为石。俗讹为杨梅山。”——出成化《湖州府志》

19、招贤山  《余英志》云:“郭文隐居之地。”——出成化《湖州府志》

20、烟霞洞天  《余英志》云:“宝溪刘士颕秀叔之别墅也。中有龟岩,岩上有亭曰藏天,岩前瀑泉下注,声激如雷,有桥亭名挂云。壑外梅花,绵亘数里。今芜废。”——出嘉靖《武康县》

21、五官渎  《余英志》云:“今廞淤。”——出嘉泰《吴兴志》

22、风渚湖  《余英志》云:“以防风氏得名,故名风渚。在封禺之两间,故曰封渚。在东南隅,故曰巽渚。其广九里,故曰九里湖。湖在□上渚,故曰下渚。” ——出嘉泰《吴兴志》

23、碧玉潭  《余英志》云:“响应山下有龙湫,水色正碧。旧传山有二玉,应人如谷之答响,名玉石响。”——出嘉泰《吴兴志》

24、余英溪  《余英志》云“余英溪在县治南,源出铜岘山,东注四十九里至县。古号前溪,是合前溪与余英溪为一也。窃详本邑之水,皆相通贯。而余英之水,发源最长。在县前者,人谓之前溪;在县后者,人谓之后溪。流为风渚湖,曰封溪。地多砂石,曰砂溪。况《图经》《统记》皆别前溪、余英溪为二耶。”——出《永乐大典卷之二千二百八十》

25、前溪  在武康县南,出铜岘山,东流四十九里至武康县前千秋桥,名前溪。一名余英溪。按《余英志》云:“春夏之交,夹岸花开,落英满溪,故也。”——出成化《湖州府志》

26、钱渚  《余英志》云:“今廞淤。”——出嘉泰《吴兴志》

27、费渚  《余英志》云:“今廞淤。”——出嘉泰《吴兴志》

右溪渚川渎,《余英志》云:“县四围皆山,独东北隅小缺。自绍兴以来,民之匿户避役者,多假道流之名,家于山中,垦开岩谷,尽其地力。每遇霖潦,则洗涤沙石,下注溪港,以致《旧图经》所载渚渎廞淤者八九,名存实亡。”——出嘉泰《吴兴志》

28、鄱阳汀  《余英志》云:“今廞淤。”——出嘉泰《吴兴志》

29、主簿  《余英志》云:“县旧不置丞簿。本朝崇宁二年,始命邑无大小皆置丞,以丞兼簿。大观四年例省。政和六年,复置丞兼簿,既而罢丞、簿,复归尉。建炎初,始命县满万户置丞,余并罢。绍兴五年,始命置簿。”——出嘉泰《吴兴志》

30、潜玉庵  《余英志》云:“据《毛泽民集》,县治有东园,又有西园。今堂宇所占地仅十分之三,盖县旧无数教场,绍兴初知县燮始析其东偏阅武之所,实毛滂今望远楼之旧址。”——出嘉泰《吴兴志》

31、秀叙亭  《余英志》载:“崇宁初,陈公瓘来游留题。及绍兴初,张公祁留题绝句。”——出嘉泰《吴兴志》

32、和丰亭  《余英志》云:“地当阎闾,跨街结栋,盖邑民交易之地。”——出嘉泰《吴兴志》

33、《余英志》云:“县设远光亭,以待西北之客;西秀叙亭,则以待东南来者。南溪涨塞,舟楫不利,故亭亦随废云。”——出嘉泰《吴兴志》

34、武康县学  按《余英志》:学旧在县东二十步。——出成化《湖州府志》

35、庐陵王长史沈觌墓  《余英志》《旧编》地阙。——出嘉泰《吴兴志》

36、本朝朝议大夫刘士英衣冠墓  公死节,在武康县北十五里马鞍山。——出嘉泰《吴兴志》

37、直秘阁鄂岳安抚使成无玷墓  在武康县北十五里烟坞村——出嘉泰《吴兴志》 

38、和王杨存中墓  在武康县东三十里禺山上。 ——出嘉泰《吴兴志》

39、参政知事文安郡侯施巨墓  在武康县北二十五里荆子山。右四所,《余英志》所载。——出嘉泰《吴兴志》

40、司徒丁固墓  武康丁墓村有汉丁固墓。《余英志》同。——出同治《湖州府志》。

右坟墓,自汉至唐,凡三十所,《统记》无沈不害,《旧编》《余英志》无沈景,各二十九所。——出同治《湖州府志》

41、少师杨偰墓  参知政事文安郡开国侯施钜墓  右四所,《余英志》所载。——出同治《湖州府志》

42、证道寺  《余英志》云:“以邑人秘书郎沈密旧居建。”《余英志》载毛泽民《游证道寺诗》有“更看酴醾一夜春”之句。——出嘉泰《吴兴志》

43、静林寺  《余英志》云:“寺瞰溪流,相为胜绝。寺有妙峰亭、妙行堂、壶中轩,载毛泽民及葛文康诗词。葛公《诗》有云”妙行堂前耸碧鲜,壶中轩外迭礸���”,轩外迭石为山也。又云:“《吴兴记》称寺有唐张柬之碑,今碑仅存,字不可辨。”——出嘉泰《吴兴志·》

44、禅静寺  《余英志》载毛泽民《集翠堂诗》《禅静庵诗》《葛文康留题》。——出嘉泰《吴兴志》

45、皇觉寺  《余英志》云:“始开山时,术者以此山有凤翅形,凿之必异。既而举锸,若有凤凰飞去。”——出嘉泰《吴兴志》

46、翠峰寺  《余英志》载毛泽民《游翠峰寺诗》及《题塔院诗》。——出嘉泰《吴兴志》

47、等慈尼寺  《余英志》云:“在千秋桥西南。今废。”——出嘉泰《吴兴志》

48、花藏尼寺  《吴兴志》:《余英志》云“在县东二百步。今废。”——出《永乐大典卷之二千二百八十二》

49、报慈资禅福院  《余英志》云:“在县西南十五里金华山。”——出嘉泰《吴兴志》

50、护国禅院  《余英志》载毛泽民《游虎跑泉石颐山诗》、《葛文康留宿石颐诗》云:“住山偘老富心机”云云,“何须兼住两招提”。盖偘师建两伽蓝,冬居石颐,夏居静林。——出51嘉泰《吴兴志》

51、隆教院  《余英志》:琳号无畏大士,受知苏公轼,与毛滂酬唱甚多。——出嘉泰《吴兴志》

52、体寂院  见《旧编》,而《余英志》乃云失建置年月。《旧编》载,佛日禅师居此院,道行高洁,常有一虎一鹿随之。一日,虎独归而鹿不至,师意虎害鹿,薄责之。虎屏气徐出,须臾负一死鹿至前。虎亦毙,师并瘗之,号虎鹿冢。《余英志》同。——出嘉泰《吴兴志》

53、铜山  《余英志》云,铜官山本名武康山,晋武帝太康元年平吴,改永安县为永康。寻改武康县,以山名也。唐天宝六年,山始改名铜官,世传汉吴王濞炼铜之地,故名。——出道光《武康县志》

54、石颐寺  《余英志》载毛泽民《游虎跑泉石颐山诗》、《葛文康留宿石颐诗》,云:“住山偘老富心机”,又云“何须兼住两招提”。师建两伽蓝,冬居石颐,夏居静林。——出民国《莫干山志》

55、独孤及  《余英志》:“唐独孤及为武康宰,尝作亭于山,因名其山曰独孤。”——出嘉泰《吴兴志》

56、毛滂  字泽民。元符二年为武康令,慈爱惠下,政平讼简。时旁邑多歉,惟武康丰穰。公余多暇,寻访山水,发诸文章。苏公轼尝以文章典丽可备著述科荐之廷。邑之亭馆,多所创建,游览篇咏,并在《东堂集》。(谈《志》引《余英志》。)——出同治《湖州府志》

57、钟燮  《余英志》云:“建炎兵火,县堂悉为煨烬。绍兴二年,锺燮为令,始复营建。重门之内,有敕书楼;厅事之东有室曰公主明,于西园池上建清心堂,即毛令渔矶鹤巢之地也。”——出嘉泰《吴兴志》

58、程九万  《余英志》云:“下车未几,首访儒士,凡所施设动可观仰。邑有顽民与奸胥为囊橐盗,占县治地以罔巿利,乃籍其奸赃,绳之以法,县以肃清。秩满,攀饯追送,闾巷为空。在邑所作诗章百余篇,号《松桂林集》。又和毛东塘题咏,邑人编为《毛程倡和录》。”——出嘉泰《吴兴志》

59、维琳  号无畏大士,武康人。受知苏轼与毛滂,酬倡甚多。(谈《志·寺院》引《余英志》。)寺前古松号擎天,郡中欲治铃阁,将取材焉。琳一夕题诗其上,云“大夫去作栋梁材,无复清阴护绿苔。只恐夜深明月下,悮他千里鹤飞来。”明日县尉率匠至,见诗而止。《余英志》——出同治《湖州府志》

60、沈羲  吴兴人。躬耕于野,…见《余英志》。——出嘉泰《吴兴志》

61、牙门城  《余英志》云:“梁侯景寇建业,县人司徒长史沈子春令宗族筑城于此。子春时为牙门将军,因曰牙门城。”——出成化《湖州府志》

62、沈约宅  《余英志》:余英溪即前溪上流,沈约宗族所居。——出雍正《浙江通志》

63、碧玉潭题名  《余英志》云:响应山下有龙湫,水色正碧。旧传山有二玉,应人如谷之答响,名玉石响。——出《吴兴金石记》

64、姚氏墓碑  《余英志》云“皆邱垄不存”。——出《吴兴金石记》

65、铜井  《余英志》云:“燕之隐见,以春秋分,与巢燕同。”——出嘉泰《吴兴志》

66、较虎桥  《吴兴志》:《余英志》云“世传邑人沈法兴勇力过人,尝较虎于此。”——出《永乐大典·卷二千百七十六》

67、金鱼  《余英志》:金山厓下有泉,产鱼多金色。——出《湖雅》

分享到:

备案序号:浙ICP备10203670号 网站标识码:3305210002 公安备案 33052102000294

主办:德清县史志办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1024×768以上分辨率浏览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