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德清人文 > 英溪笔谈

从沈约《宋书·自序》看德清沈氏家族

日期:2024-02-21 浏览次数: 信息来源:德清史志网 字号:[ ]

“夏诸侯汪芒氏即防风氏,建国封、禺二山之间。秦始皇二十五年置乌程县,隶会稽郡。汉献帝初平间,吴析乌程余不乡与余杭二境,置永安县。吴王皓宝鼎元年置吴兴郡,永安始隶吴兴。晋武帝大康元年平吴,改康安为永康,寻改武康。”(嘉靖《武康县志》卷一)。所以,历史上称沈氏吴兴武康人,沈氏故里即在今德清县。

德清沈氏是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一个重要家族,子孙蕃衍,人才辈出。宋嘉泰《吴兴志》引《吴兴统记》所载《沈氏先贤传》诸书云:“沈戎子孙见史传者一百五十八人。三十八人有正传,一百二十人附传。”在南北分裂、社会动荡的东晋时期,更是涌现了许多名重一时、才智超群的人物。《晋书·周札传》云:“今江东之家,莫强周沈。”此沈即指德清沈氏。



起源谱系

沈氏家族的起源或说沈氏远祖已不可确考。沈约是以少暤金天氏为沈氏起源,《自序》云:“昔少暤金天氏有裔子曰昧,为玄冥师,生允格、台骀。台骀能业其官,宣汾、洮,障大泽以处太原,帝颛顼嘉之,封诸汾川。其后四国,沈、姒、蓐、黄。沈子国,今汝南平舆沈亭是也。春秋之时,列于盟会。定公四年,诸侯会召陵伐楚,沈子不会,晋使蔡伐沈,灭之,以沈子嘉归。其后,因国为氏。”而少暤为传说中人物,典籍载记不尽一致,故沈氏远祖亦不可考也。然沈氏得姓,实始诸此。


沈子嘉以后,也就是(鲁)定公四年(公元前506年)到秦末(公元207年)三百年间,沈氏谱系也是比较模糊的。《自序》云:“自兹以降,谱谍罔存。”接下来他写道“秦末有沈逞,征丞相,不就。汉初,逞曾孙保,封竹邑侯。保子遵,自本国迁居九江之寿春,官至齐王太傅、敷德侯。遵子达,骠骑将军。达子乾,尚书令。乾子弘,南阳太守。弘子勖,河内守。勖子奋,御史中丞。奋子恪,将作大匠。恪子谦,尚书、关内侯。谦子靖,济阴太守。靖子戎,字威卿,仕州为从事,说降剧贼尹良,汉光武嘉其功,封为海昏县侯,辞不受。因避地徙居会稽乌程县之余不乡,遂世家焉。”


至此,可将沈氏由江北南迁的谱系述于如下:

逞(秦时征丞相不就)—﹡—﹡—保(汉竹邑候)—遵(齐王太傅、敷德候)—达(骠骑将军)—乾(尚上令)—弘(南阳太守)—勖(河内守)—奋(御史中丞)—恪(将作大匠)—谦(尚书,关内侯)—靖(济阳太守)—戎(字威卿。汉光武封海昏县侯不受)。


沈戎以后,《宋书·自序》以大量的篇幅详细地记载沈戎至沈约这一支的谱系,现将之整理如下:

      


迁徙定居

沈约在《宋书·自序》中追寻沈氏发祥地时这样记述:“台骀能业其官,…帝颛顼嘉之,封诸汾川。其后四国,沈、姒、蓐、黄。沈子国,今汝南平舆沈亭是也。”汝南平舆沈亭今在河南平舆县,故德清沈氏先祖发祥活动地在北方,直至秦末汉初始徙居江南地区,分为迁居寿春与定居余不二个时段。


迁居九江寿春。沈氏迁居江南是在秦汉之际,沈约《自序》云:“秦末有沈逞,征丞相,不就。逞曾孙保,封竹邑侯。保子遵,自本国迁居九江之寿春……”寿春在今安徽寿县。迁居寿春的沈氏代代有官,如“保子遵,……官至齐王太傅、敷德侯。遵子达,骠骑将军。达子乾,尚书令。乾子弘,南阳太守。弘子勖,河内守。勖子奋,御史中丞。奋子恪,将作大匠。恪子谦,尚书、关内侯。谦子靖,济阴太守。靖子戎,……封为海昏县侯,……。”但这些人物在各类史书中均不见记载,唯见于各种沈氏家谱。


定居乌程余不。定居余不乡,是德清沈氏的真正开始。沈约《自序》云:“靖子戎,字威卿,仕州为从事,说降剧贼尹良,汉光武嘉其功,封为海昏县侯,辞不受。因避地徙居会稽乌程县之余不乡,遂世家焉。”据沈麟士所述《金鹅乡沈氏祖德碑》记载:“吾祖戎,建大勋,辞显秩,由江北避地居吴之余不乡。其卒也,于永平元年(公元58年)葬于乡之金鳌山。时有金鹅飞集,三鸣而去。童谣云:金鹅鸣,沈氏兴,代代出公卿。”不知这是沈氏后人杜撰,还是当时确有此谣。但德清沈氏家族的兴盛有确切可靠的历史应该是从沈戎开始的。


定居余不乡后,沈约七世祖沈延又有所迁徙,但未出德清县境。《自序》云:“史臣七世祖延始居县东乡之博陆里余乌村。”在这里,沈约不仅对自己七世祖沈延居住地郡望、县属甚至乡村名都作了细述,且又特别提到祖父沈林子的居所:“王父从官京师,义熙十一年,高祖赐馆于建康都亭里之运巷”,这是彰显其祖父之事迹,还是指徙居建康,则又不得而知了。


沈约在《自序》中说到:父亲璞于元嘉末年因“方有谗以璞奉迎之晚,横罹世难……史臣十三而孤,……。”《梁书·沈约传》记载:“璞,元嘉末被诛,约幼潜窜。会赦免,既而流寓孤贫。”流寓意思是“流落他乡居住”,这里也说明了沈约因父难搬了一次家。另外,民国《乌青镇志》卷十八·墓域记载:“梁淮南太守沈璞墓,在普静寺后,休文父也,分署纪事本末。宋元嘉时璞以太子故被诛,约收父尸葬于乌墩。已而改葬金陵。文献石碑尚存。”这一记载又给沈约居住地带来了迷雾。


沈约在《自序》中对因家难之故流寓之所闪烁其词,可能是对这段经历引以为憾,不具体记载,而将先祖之居所十分明确地记叙,许是从内心里他自认是余乌村人,并以此为傲也未可知。



发展历程

从沈戎定居乌程县余不乡至陈朝灭亡500年间,(吴兴)德清沈氏活跃在江南地区。纵观《自序》所载,可把沈约之前的沈氏家族史分为两个发展阶段。


东汉时期。公元25年,刘秀称帝,息兵养民,开创“光武中兴,经明章之治”后进入全盛时期,政治清和,沈氏族人多提任文职官员并以德行著世。从《自序》中我们可看出:沈戎的三个儿子酆、浒、景,个个德才兼备,精明强干。刘酆,零陵太守,致任期间,出现黄龙、芝草的祥瑞;次子沈浒,安平相;沈浒子刘鸾,少有高名,州举茂才;沈鸾之子沈直,“州举茂才,亦有清名”;沈直之子沈仪“少有至行……风操贞行,不妄交纳”;沈仪之子沈宪“才志显于吴朝”;沈宪的儿子沈矫,也“以节气立名”。


少子沈景,是沈氏家族见于正史的第一任。事迹见于《后汉书·河间孝王开传》:“开立四十二年薨,子惠王政嗣。政傲佷,不奉法宪。顺帝以侍御史吴郡沈景有强能称,故擢为河间相。景到国谒王,王不正服,箕踞殿上。侍郎赞拜,景峙不为礼。问王所在,虎贲曰:是非王邪?景曰:王不服,常人何别!今相谒王,岂谒无礼者邪!王惭而更服,景然后拜。出住宫门外,请王傅责之曰:前发京师,陛下见受诏,以王不恭,使相检督。诸君空受爵禄,而无训导之义。因奏治罪。诏书让政而诘责傅。景因捕诸奸人上案其罪,杀戮尤恶者数十人,出冤狱百余人。政遂为改节,悔过自修。阳嘉元年,封政弟十三人皆为亭侯。”《吴兴备志·卷八》载:“沈景为河间相,除二千石,妻子不历官舍,五日一炊,常食干粮。”两段记载不过二百余字,但沈景精明强干、端鲠清真的形象,已跃然纸上。

从《自序》中可以看出,东汉时期的沈氏族人都注重德行和政绩,并依此而名世。虽在《自序》中,沈约未对沈景加以详述,只以“少子景,河间相。演之、庆之、昙庆、怀文其后也”述之,但结合《竹溪沈氏家乘》而观,从这个时期开始,沈氏家族两大重要支脉由此分开:一是沈浒后人,著名的有沈林之、沈田子、沈约、沈众等。二是沈景后人,著名的有沈演之,沈庆之,沈攸之等。


三国二晋时期。这段时期,战事频繁,天下动乱。沈氏族人以武功强宗,成为江东著名家族之一。从《自序》中可以看出,自沈宪以后都是武职,“子矫,……仕为武校尉,偏将军,建威将军。孙皓时,有将帅之称。……子陵,……无帝之为镇东将军,命参军事。……子延,桓温安西参军。……子贺,……桓冲南中郎参军。……子警……后将军谢安命为参军,甚相敬重。……子穆夫……王恭命为前军主簿,……”这些记叙都体现了沈氏家族尚武的特征。但仍不足体现沈氏家族的勇猛晓兵,所以沈约在《自序》中以大幅篇章着重记叙了沈浒一支支脉,沈渊子、沈田子、沈林子的彪炳战绩,现简述如下:

沈渊子、沈田子、沈林子三兄弟都追随宋高祖刘裕攻克京城,渊子封繁畤县五等侯,和刘基一起在大簿杀了蔡猛。后来在随同刘裕征讨司马休之时牺牲。

沈田子、沈林子两人跟随刘裕屡次征战:义熙五年(408年),随刘裕北伐鲜卑(南燕),而军在临朐交战,沈林子率精勇,沈田子为前锋,东西奋击,力战破之。义熙六年,发生卢循之乱,沈田子、沈林子随刘裕班师回防,并留守石头城,逼令敌方撤退。义熙八年,随刘裕讨伐荆州刺史刘毅。义熙十一年,随刘裕讨伐司马休之。刘裕对田子、林子两兄弟评价甚高:“长安既平,高祖宴于文昌殿,举酒赐田子曰:咸阳之平,卿之功也”,“吾不可顿无二人,(沈)林子行则晦不宜出” 。


沈璞,沈约的父亲也是一员骁将。元嘉二十七年刘宋北伐,王玄谟担任北伐先锋,但军纪松弛,军士离心,最终大败而归。(魏)“索虏大帅拓跋焘自率步骑数十万,陵践六州,京邑为之骚惧。”沈璞时任盱眙太守,“及贼至,四面蚁集攻城,璞与质随宜应拒,攻守三旬,殄其太半,焘乃遁走……。”这一战对阻北兵南下,稳定江南具有重要意义。战后,宋太祖及始兴至刘浚、宣城太守王僧达等王公重臣无不奉书以贺,“赏赐丰厚,日夕宴见。”可以说,此时的沈氏家族的发展在晋宋之间已达到顶点。所以,沈戎另一支脉沈景后人在《金鹅山沈氏祖德碑》中说到:“沈氏之兴,莫过是也。”沈约就是出生在这样一个“累世为将”的江南豪族之家。



两次家祸

沈约在《自序》中还记叙了沈浒这一支脉遭受过两次灭顶之灾。


一次是在东晋隆安三年,“(孙)恩于会稽作乱。”沈穆夫参与孙恩的天师道起义,沈约的高祖沈警及曾祖沈穆夫兄弟五人先后被杀。只有沈穆夫的儿子沈渊子、云子、田子、林子、虔子五人得以逃脱。《宋书·自序》云:“警字世明,惇笃有行业,……警内足于财,为东南豪士,无仕进意,谢病归。……子穆夫,少好学,亦通《左氏春秋》,王恭命为前军主将,……初,钱唐人杜子恭,通灵有道术,……警累世事道,亦敬事子恭……隆安三年,恩于会稽作乱,自称征东将军,三吴皆响应。穆夫时在会稽,恩以为前部参军、振武将军、余姚令。其年十二月二十八日,恩为刘牢之所破,辅国将军高素于山阴回踵埭执穆夫及伪吴郡太守陆瑰之、吴兴太守丘尪,并见害,函首送京邑,事见《隆安故事》。先是,宗人沈预素无士行,为警所疾,至是警闻穆夫预乱,逃藏将免矣,预以告官,警及穆夫、弟仲夫、任夫、预夫、佩夫并遇害,唯穆夫子渊子、元子、田子、林子、虔子获全。”

另一次是在宋元嘉三十年,刘劭弑父篡位,沈约的父亲沈璞因卷入宋文帝之子皇位之争的政治风波中而被杀。《宋书·自序》云:“三十年,元凶弑立,璞乃号泣曰:‘一门蒙殊常之恩,而逢若斯之运,悠悠上天,此何人哉!’日夜忧叹,以至动疾。会二凶逼令送老弱还都,璞性笃孝,寻闻尊老应幽执,辄哽咽不自胜,疾遂增笃,不堪远迎,世祖义军至界首,方得致身。先是,琅邪颜竣欲与璞交,不酬其意,竣以致恨。及世祖将至都,方有谗说以璞奉迎之晚,横罹世难,时年三十八。”


德清沈氏可谓名人累出的重要家族,沈约的《宋书·自序》承载的信息帮助我们基本理清了德清沈氏家族至沈约一代的历史传承脉络,也为今后进一步探索德清沈氏名人及沈氏后人的家(族)谱系情况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宋书》

分享到:

备案序号:浙ICP备10203670号 网站标识码:3305210002 公安备案 33052102000294

主办:德清县史志办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1024×768以上分辨率浏览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