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经风雨沧桑的宋代古刹云岫寺
云岫藏云云不飞,老僧长日伴云栖。
参天竹树阴阴合,覆槛藤萝袅袅低。
过雨流泉穿石下,啄花幽鸟向人啼。
我来正值朱炎侯,却喜凉生白苎衣。
——明·骆文盛《云岫寺王肖溪大令宴集》
云岫寺(图片来自《德清县志》)
云岫寺,位于湖州德清武康的云岫山(塔山)中,寺因山得名,取“山云出岫”之意。因山旧有青云塔,故山又名塔山。云岫禅寺坐东朝西,依山势而建,前有青云峰,后有玉屏峰,周围群山环抱,风景秀丽,为游览胜地。正如清道光《武康县志》记载:“云岫山在县东十里。高八十丈,周九里三十五步。内有烟霞坞林麓之胜,冠于境内。”
清道光《武康县志》记载
又据清道光《武康县志》记载:“云岫寺在县东南十里石井山。宋淳熙八年,音禅师开创。元至正五年,寺僧文粹重修。洪武二十四年并入龙山寺。永乐元年,僧起宗復建。”云岫寺始建于南宋淳熙八年(1181),后历经劫难,屡毁屡建。直到清光绪十三年(1887),云岫寺迎来了它的鼎盛时期。当时的住持广严禅师奉旨进京,得到钦赐龙藏经12部及銮驾1副,慈禧太后亲书匾额“藏经阁”,光绪帝手书“清净圆通”,恭亲王题“大雄宝殿”匾额。一时间僧众多达七八十人,僧房达99间半。
清道光《武康县志》记载
1955年,人民政府首次拨款重修云岫寺,具体实施由当时寺院的住持能山法师负责完成。“文革”期间,寺院几经劫难,院内文物幸存无几,建筑物也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幸运的是一块记录了云岫寺简史的清代石碑被保存了下来,现立于云岫寺斋堂西北隅。1982年6月,云岫寺被列为德清县文物保护单位。1985年,国家文物局拨款,按宋代风格对寺院进行恢复修缮。1989年12月,云岫寺被列为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
《云岫寺石碑记》
云岫寺内的建筑依山势而上,均匀地分布于一条中轴线上。建筑布局自成一体,为三进两厢式,一进为山门、天王殿,二进为大雄宝殿,三进为观音殿、藏经楼。在最高处的华严宝殿是1995年寺院自筹资金新建的。左右配殿相向而立,斋堂,戒堂建于配殿两旁。殿与殿之间的院落布置得井然洁净,寺院内殿宇翼角凌空,冰檐斗拱,古朴巍峨,掩映于茂林修竹之中,环境十分宜人。
云岫寺大门高悬“敕赐云岫禅寺”红底金框匾额,正门的天王殿内“四大金刚”威武雄壮。其中具有宋代风格的大雄宝殿是寺院的核心,为单檐歇山顶。殿中合抱的朱红色大柱,挺拔巍峨。殿正中是神台,东西两墙有十八罗汉。不得不提的是寺院中的地藏王殿,它是寺院僧徒受原住持能山法师临终嘱托,用他一生的积蓄6万元建成的,对云岫寺以及僧徒来说意义非凡。
云岫寺大雄宝殿
云岫寺也是历史上文人墨客慕名游览的胜地,古人不惜笔墨,在游玩后留下了许多诗词、游记,这足以证明云岫寺的魅力。明嘉靖年间,翰林院编修邑人骆文盛在《秋日游云岫寺》中这样写道:“古寺何年建,齐梁岁月深。荒台遗鸟迹,曲槛下藤阴。对酒空凝思,看花独赏心。清歌谁与和,流水是知音。”他在另一首《秋日游云岫寺》诗里也极力描绘了云岫寺周边山泉潺潺,鸟语花香的秀美风景:“寻山何处好?云岫独栖云。路绕松阴入,泉从石窦分。岩花秋黯淡,炉篆午氤氲。不用通名姓,山僧总未闻。”此外,曾任武康知县的吴康侯在他的《云岫山记》里更是花了大篇幅来描述游览云岫山、云岫寺时的见闻感受。“寺坐甲向庚,众峰包络其外,踞水泉松竹之胜。堂前两梅花正敷,双梧夹砌,秋月夜如积水空明,可坐也。堂后古桂半树,系数百年物,闻昔时雷雨火其半,留皮之半,复华滋者逾百年矣!”他在游记中大赞云岫寺周围的秀丽风光,还提到了当时云岫寺内的百年古桂。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云岫寺从建寺至今已有八百多年的悠久历史了,它的历史是一部风雨沧桑的苦难史。在经历了战乱、凿山开岩、几度毁坏、几经兴废重建后,八百多年的宋代古刹终于得以重现光彩,成为留给后人的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
主办:德清县史志办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1024×768以上分辨率浏览本网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