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德清人文 > 人文春秋

追忆新华社高级编辑俞濬民

日期:2016-02-17 浏览次数: 信息来源:运维 字号:[ ]

   俞濬民(1932-2014),上海俄文学校毕业,新华通讯社高级编辑,曾任新华社驻捷克斯洛伐克分社社长,中苏友好协会理事,北京衢州同乡会顾问。子俞森、俞棣。

  记得那是一个下雨天,我在杭州下沙的出租车上,很突兀地接到俞泽民的电话,告知他的堂弟俞濬民于2014年2月5日在北京逝世,追悼会在八宝山殡仪馆举行,葬福田公墓。挂完电话,我的心情说不出的潦草和暗淡。

  大约是2013年11月某日,从新华社退休的俞濬民在收到拙著《湖烟湖水曾相识》后,从北京石景山六合园寓所给我打过一个电话:“小朱同志,看你写的书,很惊讶呀,文字耐读,气息也好,不妨多写一点,坚持写它十年,你就崭露头角了。我搞了一辈子新闻,发了很多‘豆腐干’,很惭愧,没什么可以送你。若我的身体撑得住,明年春天想回一趟老家德清,到时我们聊聊……”难以置信,这一次通话竟是我与这位老报人的最后一次交流。俞濬民不可能来德清了,我也再无机会向他请教了。

  俞家水字辈有三民,即润民、泽民、濬民。俞濬民,笔名毅民,出生于北京,俞兆鈏之子,与俞涵、俞淑、俞澄为一父同胞,按大排行,和俞欣、俞沄、许瑞芝、刘斯迅是平辈。对于前辈走过的道路,想当然地计算里程和时速一定会大打折扣,毋如听他们口述,或者看他们的个人材料,来得有的放矢。读俞濬民的三页笔迹和在异国他乡的照片,可见他披荆斩棘后的坚忍,也坦露着无冕之王的自由至上,但最终盈眶的是温暖与爱。

  俞濬民的父亲俞兆鈏,1895年生,卒年不详,号锡侯,羁旅天涯,原配夫人赵氏,生有一女名涵,继室衢州杨仲桓之女幼华,北京协和医院护士,生一子二女名濬民、淑、澄。1947年,俞兆鈏与杨幼华之长女俞淑在上海市南京西路金门饭店结婚时,俞陛云、俞同奎率侄俞兆鈏鞠躬恕邀,与今日请柬上的“敬备喜筵”“欢迎光临”相比,旧时请帖上的“敬备茗点”“欢迎观礼”更有情趣。

  俞濬民七岁随外祖父杨仲桓一家迁回浙江衢县九华乡源口村(《衢县志》据此将其记为本籍),后就读于江西玉山铁路学校。因与父亲长期失联,抗战胜利后,他成了叔父俞铭铨家的成员,每年寒暑假来杭州俞楼,尽帮助干活。20世纪50年代初,为迎接全国经济建设高潮和大批苏联专家来华,俞濬民以上海铁路局调干生入上海俄文学校(上海外国语学院前身)学习,1954年4月在校加入中国共产党,毕业后在塔斯社上海分社任翻译。六年后,机遇降临,他进了新华通讯社总部,先后任苏联东欧组领导成员、副组长,其间随中国党政代表团访问过阿尔巴尼亚。每年的十月革命节,苏联驻华使馆都会邀请他出席招待会。1982年,他授命为新华社驻捷克斯洛伐克分社社长,负责对驻在国的全面报道,写了大量消息以及通讯、述评和调研稿件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李鹏、钱其琛、陈慕华、钱正英、宋健等访捷,他作为首席记者,撰写了许多重要报道传回国内,在《人民日报》刊发。回新华社总部后,他历任参考资料编辑室副主任、台港澳编辑室主任兼中国国际信息资料中心中文部主任,同时任参编部编委,主编有如《国际内参》《参考消息》等数种供不同层次领导阅读的内部刊物,累受表扬。他亦自称在新华社的三十五年里,工作确有很大成绩。经他翻译、编辑、校订出版的图书达三十余种,计八百多万字,对当时的国际问题研究和国家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很高的参考价值,有的属中央交办,在对外关系上起到一定作用。

  俞家的人都说,俞濬民的夫人佘豫是他们见过的最美丽的新娘,与俞濬民是上海俄文学校的同学,初执教于北京语言学院留苏预备部,后借调新华社《半月谈》编辑室,“反右”时因父亲曾在国民党某级政府任职遭受不公待遇,下放至北京市安德路中学任俄语教师。佘豫永远一副大家闺秀的样子,所生二子均很出息:长子俞森,中国人民大学高材生,现居美国纽约,在华人圈很活跃;次子俞棣,是位商标律师,曾在丹麦进修。

  “子孙贤,族乃大;弟兄睦,家之肥。”俞濬民四姐弟之间精诚团结。大姐俞涵,平日至孝,曾割臂肉侍病中的祖母徐静媖,原为苏州振华小学教员(其间培养了两个特有名的学生:前国家体育总局局长袁伟民、澳门大学中文系教授李观鼎),已故。二姐俞淑,四川石油管理局勘探开发研究院会计师,丈夫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上海人陈遵,现居新疆库尔勒。小妹俞澄,杭州市科协副研究员,嫁给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史岩之子、新中国第一代石油专家史光中,今居杭州。

分享到:

备案序号:浙ICP备10203670号 网站标识码:3305210002 公安备案 33052102000294

主办:德清县史志办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1024×768以上分辨率浏览本网站